良师益友恩情深(外二篇)

作者:陈杰 日期:2022-01-16 来源:姚安县文化馆点击:8161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师恩忆难忘,归来是少年。仓促间,三十岁的生日悄无声息地到来,温柔而又不动声色的叠加成三十而立的年轮。静思往事,如在目底。学习工作生活中良师益友可遇不可求,幸运的是,我遇见了许多,有老师、同事、朋友……他们的教诲如春风,恩情深似海,亦师亦友伴我成长,犹如明亮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

光阴荏苒,岁月留香。仓促的岁月,总会有一些无法打捞的记忆,每当看到那本落满灰尘的同学回忆录,翻开陈旧发黄的日记,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高三的班主任——盛汝芬老师。

时光默默无言,光阴静静流淌。回首往事,那些与盛老师相处的日子依然记忆犹新,回味悠长。翻开记忆的书笺,脑海中总是流淌着盛老师的点点滴滴,让我难以忘怀。

记忆深处,盛老师一直保持着孜孜不倦的勤学风范,始终坚守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初心,无论什么岗位,始终把“好学、勤奋、敬业、踏实、苦干”作为工作生活中的人生信条,也一直身体力行。盛老师深知作为一名教师,要教好别人,首先要育好自己,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为此,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图书馆、阅览室就成为她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业余时间向书本学、认真钻研教材,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请教教学方法,不断汲取知识营养,为自己“加餐聚能”,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同时,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措施、想法传授给其他教师,经常旁听年轻教师的公开课,学习新颖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克服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达到彼此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双赢效果。

辛勤耕耘、终有回报,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盛老师凭借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优秀的教学效果赢得了同行、学生和家长的尊敬、信任和好评,多次荣获各种荣誉称号,教学成果斐然。2007年被国家教育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2008年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被评为“云南省先进班集体”光荣称号;2008年参加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教育科研论文竞赛中,《提高备课组活动效率之我见》一文荣获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三等奖;2009年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盛老师工作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而且心地善良、心灵淳朴,给予学生慈母般的关爱和严父般的教诲。

站在三尺讲台上,仅仅拥有丰富的学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发自肺腑的忠诚热爱教育事业,用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打动学生。作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她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操碎了心,对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学生家庭成员结构、经济状况、性格爱好,甚至要好的朋友,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经常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支持。

还记得,来自左门乡高寒贫困山区的新同学陈天才,到校时仅拿着一块花布和一床薄得见亮的盖棉,盛老师帮他收床时心里发酸,觉得这样的床根本无法入睡,于是立即到街上买了一床被褥、一条床单、一笼蚊帐,又从家里拿来了被套,把他安顿好时,早就过了下班时间。冬季他没有毛衣,盛老师买毛线亲自为他织了毛衣,上课时看到他穿着新毛衣,我们能看到盛老师嘴角上扬起的欣慰。

“爱您没商量”,这是盛老师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也一直亲身践行。由于高三学习时间紧迫,压力比较大,班上的同学经常生病,盛老师担心孩子们生病不想吃饭,就从家里给生病的同学做面条,给生病住院的同学买营养品,帮助难以维持生计的同学交资料费,为家里实在拿不出生活费的同学想方设法向社会寻求救助或者自己解囊给生活费,为同学们解除后顾之忧,让我们全心全力的冲刺高考,顺利完成学业。在陪伴我们走过高三的一年时间里,盛老师为同学付医药费,给生活费,帮同学熬中药,洗被子,高考前夜给住校生每人发四块巧克力……这样的事情不计其数,成了家常便饭。如今,这些被盛老师帮助和照顾过的同学都已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岁月的枝头,挂满过往的沉香。高三的我们也曾叛逆轻狂过,在那些花季雨季朦胧的爱恋中迷失,成为迷途的羔羊。为了缓解学习压力,许多同学谈上了恋爱,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降。盛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有时整夜失眠,经多方引导规劝,并以过来人的经历提出一些见解,供大家参考,让同学们明辨是非、迷途知返,全力以赴冲刺高考。还有的同学由于学习成绩进展缓慢,常常心急如焚,暴躁不安,时不时与同学、任课教师发生冲突,此时的盛老师更是忙得焦头烂额,或当调解员、或做心理咨询师,一边要向科任教师解释,另一边又要安慰学生,同时还要帮助有问题的同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我们以平常的心态,坦然面对高考。对于离家远,月末不能回家的同学,就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打牙祭”,一次请上几人,一学期下来,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到她家里坐坐,顺便享受一下她那不是很拿得出手的家常菜,在饭桌上讨论学习目标,以及班上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等。盛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赢得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在盛老师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有态度不端正、行为不规范、家庭有问题、学习方法不当、心理不正常等原因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对每个学生都不离不弃,善于发现“差生”问题症结,及时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记得我的同桌,由于家庭原因,生活不规律,居无定所,结交了一些社会无业青年,经常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但爱好体育。盛老师发现后,几经周折找到他的父亲,耐心地与其父沟通交流,打动其父关心孩子,并与其商量好,在生活方面由他父亲负责,在学校的学习、思想由盛老师负责,在他父母和盛老师的配合帮助下,他充分发挥体育优势,加强体育专项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的同桌考上了体育学院。当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他的父亲对盛老师感激不已,这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时光流逝,岁月如歌。细细想来,和盛老师分别十二年了。从教三十多年,她一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风范,用“丹心化雨催桃李”的温润,用“东风吹梦指迷津”的虔诚,践行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初心使命,像一根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

直到现在,工作之余邀约同学和盛老师一道重返母校,昔日的操场、吃饭的食堂、晚读时候所坐的长廊、教室宿舍……等等,一切都那么熟悉,那么温馨,我们像久别重逢的亲人。师生在一起,谈这些年的离别之苦,诉说各自的工作生活,聊异乡风土人情,忆逝去的校园生活,畅谈我们的未来……一切都犹如发生在昨天。只是一天一年,一点一滴,在渐行渐远的日子里,远去了,我们难忘的读书时光;苍老了,老师们的容颜。但这一段师生情一直珍藏在记忆中,老师的言传身教、谆谆教诲,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财富。

记得有人问过她,什么时候最幸福?她微笑着说:“读到学生的来信最幸福。”每逢金秋九月,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我依旧会给她发一条短信:“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老师,您就是我们心田里的春雨,我们永远感谢您”。

 

 

刻有军人烙印的“纪检人”

 

“铿锵有力的绿色音符,宛如雷声滚动,能撼山岳,可断河流”。每当军歌气势如虹的旋律萦绕在耳旁,我便情不自禁的想起在纪检监察战线上的一名军转干部——宋立国。

时光退回三十一年,也就是1990年10月,怀揣着报效祖国理想的宋立国应征入伍,来到了成都军区十四集团军四十师一一九团服现役,开始了他当兵无悔的军旅生涯。十六年里,他上过军校,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副营职车辆助理员,多次受到团营连的嘉奖,被部队评为优秀士兵和“神枪手”等荣誉称号。1995年在成都军区某部服役时,在参加贵州省贵定、凯里、镇远、龙里等县市所实施的代号为“九五二”光缆施工工程期间,四月的一个下午,时任排长的他正在贵州省贵定县带领着部队进行施工,突然听到有人说前方三公里处有一客运车辆(经核实,事故车辆为贵阳至广州客车,大部是打工人员,限载39人,超载30人)翻入二十多米山谷中,当时情况紧急,他边请示边带领战士们奔袭三公里多组织救人,通过他的及时救援,为车上六十多名乘客挽救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1998年,在一次手榴弹投掷训练过程中,新战士黄朝辉因心理素质不过硬,第一次投弹手抖,在引弹时将手榴弹扔到了离自己不到五米的地方,当时组织训练的副连长宋立国,临危不惧,飞身将黄朝辉扑向掩坑道,就在此时手榴弹爆炸了,但没一人受伤。

温馨的记忆,不曾褪色。2006年9月,宋立国从部队退役,转业到县政府信访局工作,告别了十六年的军旅生涯,开始踏上地方工作的征程。

2008年4月,因工作需要,从信访局调到适中乡工作,担任适中乡纪委书记。时至今日,一直担任县纪委监委派驻自然资源局纪检组组长。从军转干部到纪检监察干部,不管什么工作岗位、无论什么职务,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曾是一名军人,时刻展现着军人的风采,也一直践行着退伍不褪色、担当有作为的军人本色。

群众利益无小事。在他心里,老百姓最亲,人民利益最重。

2018年8月3日,这天刚好是姚安一年一度的荷花节开幕,参加完开幕式的宋立国陪着妻子回仁和老家看望岳母。仁和到观音阁至县城的路在没有修建南永公路之前是320国道,以前车流量很大,加之那段路坡陡弯大,南永公路改道没有沿用。留下来的老路走的人很少,道路两旁树木和杂草郁郁葱葱,路边有个水塘,水塘的南岸是观音阁,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有很多人到观音阁烧香拜佛。

8月3日,不是初一也不是十五,路上行人很少。小雨淅淅沥沥的下了一个上午,天阴沉沉的,盛夏雨后的凉意随风在空气中回荡,路面积水很滑。宋立国在与家人一起开车回老家的路上,突然听见有人撕声裂肺地哭喊着:“救命啊,救命啊,我们掉进水里了……”。宋立国停车一看,原来是两名老人、一名中年人和 三名小孩骑三轮摩托车失控掉进了水塘里,只见六米多深的水塘中一个个人头忽隐忽现,浮浮沉沉。在这危急时刻,宋立国一边叮嘱妻子:“快打120急救和110报警”,一边箭步如飞地冲到水塘边,跳入水中进行救援。同行的表弟在他的感染下也下水救人,妻子和表妹在岸边帮忙。在宋立国和表弟一次又一次潜入水中尽力抢救下,被困的一家六口全部获救。

而此时的宋立国疲惫不堪,但看到救上岸的一名少年伤势严重,他立即打起精神来,凭借着多年在部队学到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救援经验,他急忙撕开自己的衬衫,为左腿流血的少年进行了简单包扎止血,为医生的救援赢得了时间。由于惊吓过度,被救的一家六口人只知道战战兢兢用颤抖的声音不停地说:“谢谢、谢谢你们,等好了我们买件新衣服还给你”,而宋立国却用简单而朴实的话语说“不用了,救人要紧”。随后救护车及时赶到将一家六口送往了县医院进行救治,看着救护车渐行渐远,宋立国和妻子终于松了口气,悄然地离开了事故现场。

“熟悉他的人都称赞他是一个‘黑脸包公’,不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不近人情,难打交道的人。”这是同事对宋立国的评价。

2018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我有幸跟宋立国一个考核组。由于自己是一名纪检新兵,在考核过程中有点不知所措,但宋立国却鼓励我积极参与到考核检查工作中,与我分享考核经验。在检查考核中,宋立国轻车熟路兢兢业业,找问题总能一针见血,点评总能一语中的。记得宋立国在检查考核材料时发现,发现某单位组织生活会记录及相关材料存在编造、应付了事补资料台账等现象,主要领导就与宋立国攀交情,说下来全力补齐检查材料,希望不被扣分,但宋立国不留情面,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扣分的缘由所在,并表示如果给这个单位“放水”,那对其他单位不公平,还是按规矩办事,对应考核标准进行扣分。

“你怎么能这样不近人情,难打交道呢,太无情了吧”?事后,有人如是问宋立国,宋立国的回答很简单:“纪检监察干部岂能怕得罪人,只有自身硬气,才有底气执纪为民,唯有如此才能守护心中的那份正义。”宋立国的正直、坚持、敬业、担当,一直影响着我,让我更坚定自己的信念,在工作中让我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做有标杆,时刻鞭策自己争当一名合格的纪检监察干部。

2009年,时任乡纪委书记的宋立国在摸排账务清理发现菖河村的一名村干部的账务有问题,由于自己刚接触纪检监察工作不久,人生地不熟,就要面对这么复杂的问题线索,加之没有办案经验,在经验、人手都不足的情况下,自己能把案子办好吗?如果把案子办砸了,怎么能对的起组织和群众的信任?经过对问题的再次认真分析后,宋立国坚定这个问题线索必查不可。正当线索有了一点头绪,那名村干部突然就来找他说情打招呼,但宋立国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原则,并严厉地批评说,这事情绝对不能这样就草草了事,涉及到群众利益的问题,必须严查到底,绝不姑息,一定要按照程序来办。接下来,宋立国通过不断摸排分析线索,最终顺利的把案子了结,用实际行动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工作中宋立国不近人情,生活中宋立国柔情似水。每当遇到群众有困难,他总是挺身而出,帮人解难。

周兴是适中乡月明村委会香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人口4人,户主周兴及妻子在家务农,母亲周秀莲年老瘫痪,儿子出去上门。家庭收入仅靠户主周兴偶尔的务工得来,加之地处山区,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宋立国了解到周兴家的情况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常深入到他周兴家中开展帮扶和慰问,积极帮助周兴母亲落实了农村低保政策,并多次于周兴交谈发展养殖业的优势,对其进行宣传、引导,并帮助周兴对接联系畜牧等相关部门进行养殖培训,增强养殖科学技术水平,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通过引导、协调,周兴也逐步认识到发展养殖业也是一条致富门道,经过四年的发展,周兴养殖黑山羊36只,牛11头,养殖规模逐渐增大,经济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在脱贫致富奔小康、幸福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喜气洋洋的阔步前进!

有人曾问他,人生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曾经当过兵,在部队的经历成就了我的一生,我很自豪。”诚然,军人的烙印影响了他,他一直用军人的风采奋战在纪检监察战线上,用忠诚干净担当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一天是军人,永远是军人。“退伍只是战场的转移,真正的军人,即使脱下军装,依然会保持军人的信念和勇敢,遇到困难绝不会退缩和畏惧”。这是宋立国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工作以来,宋立国始终坚持原则、忠于职守、一身正气、敢于碰硬,时刻保持心系群众的情怀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用心、用情、用力为民谋利造福。2018年荣获“云南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2019年荣获“第七届云南省道德模范”称号;2019年被评为 “最美退役军人”。一项项殊荣,充分展示了宋立国退伍不褪色、担当有作为的军人情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保家卫国、捍卫正义的军人本色。

 

纪检路上的“老黄牛”

 

雨过村庄夏季凉,清风报来荷花香……

那年八月,我来到了新的工作岗位,成为一名纪检战线上的新兵。“老王”这个称呼是我刚到纪检系统听到最耳熟能详的名字,他——王国云,是纪检监察战线上奋战了三十九年的一位老同志。说到老王,同事们赞不绝口,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却有着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的工作态度,一直以来是我们纪检监察干部学习的榜样。

其实我早已经见过老王了,只是当时不知道他的名字。记得一年前我到县纪委交党风廉政建设的材料,由于工作以来第一次到县纪委,我并不知道这类材料应该交到哪里,拿着材料在楼道上东瞄西看的走着。突然,背后传来亲切的叫喊声,“小伙子,有事吗?要交什么材料还是要找人?”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干部问道。我转过身来看到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厚重的脸颊布满了沧桑,两只深陷的眼睛,深邃明亮,看上去很有神。我回答道:“叔叔,领导叫我过来交材料,不知道要交在哪儿”。他笑眯眯地对我说,我帮你看一下。随后接过我手中的材料,并把我带到他的办公室,给我倒了一杯茶,表示这些材料就应该交到他们党风政风监督室,并用一张小纸条写下还需要补充的材料,以便我回单位好向领导汇报和补充。老王的一举一动让我感受到了纪检人的热情,也为我埋下了一颗要成为一名纪检人的种子,他靠着“真诚、真心、真实、真情”的服务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没有痛苦,生活的盛宴就淡了原味;没有平凡,人生的画卷就浅了底色。”这是老王笔记本上写的一句话,也是他内心深处的苦楚。2009年,老王的独生女产后忧郁症病情加重,经过3个多月的住院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但出院后仍需一直不间断服药。生活中的不幸使老王内心充满痛苦,但是他没有向生活的磨难低头,而是把生命视为人世间最美最宝贵的东西,听从医嘱把行走锻炼作为康复的希望之光,始终对患病的女儿不离不弃。时至今日,老王坚持每天上班前、下班后用近4个小时的时间,带着患病的女儿在绿荫小道上行走锻炼、舒缓心情,黎明中披星戴月、迎着寒风、冒着风雨行走,暮色时面对熟人惊讶的眼神与疑问行走,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在他的坚守下女儿的病情有所好转。

虽然老王已经退居二线,到了退休年龄,但他却没有“无官一身轻”的洒脱,也没有当“甩手掌柜”的思想,始终坚持“只要在岗一天就要尽责一天,站好最后一班岗”,情注纪检监察工作,经常在周末双休和节假日,把女儿和小孙子带到办公室,一边在电脑上加班写材料,一边照顾患病的女儿和小孙子。在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同时,积极写稿件,为党风廉政建设信息宣传工作作出了较大贡献。2016年撰写稿件八十余篇,被省州纪委网站采用四十余篇,撰写上报反腐倡廉网络评论文章三十多篇,中国纪检监察报采用1篇,云南纪检监察杂志采用五篇,楚雄日报采用十一篇。老王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忘我的境界去干好每一项工作,始终如一地坚定信念。老王的坚守,是对纪检监察干部“安专迷”精神的生动诠释,是摆在纪检监察干部面前最亮的一面镜子。

寒来暑往,岁月匆匆,老王始终心如止水、信念坚定,面对工作的烦琐、人生的艰辛、生活的困苦,他依旧敬业、乐观、执着。老王是我身边无私奉献的老黄牛,他那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像一串串金银剔透的珍珠,闪耀着我们纪检监察干部的人格魅力。他在工作生活中的点滴让我这名纪检“新兵”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做有标杆,一直激励着我前行。

回首过往,和老王相处的日子三年多了,他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纪检监察干部增光添彩,他像一颗无名的星辰,点缀在浩瀚的星空,看似微小,却闪耀着璀灿夺目的光芒,照亮着你,感动着我。而我,也将跟着老王的步伐,用实际行动把老王这样的“老黄牛”精神在工作生活中一直延续下去,在工作岗位上奋发有为、行稳致远。

本类最新